您的位置: > 理论研究 >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 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伟大实践-抢庄牛牛游戏棋牌

作者: 西藏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发布时间: 2023-01-15 10:56:49来源: 西藏日报
打印
t
t-

  党的二十大报告历史性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一、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给予了明确界定。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阶段,这是与现代化发展紧密联系的。得益于几次工业革命的引领和带动,西方现代化发展一骑绝尘,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西方世界的发达程度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域。西方国家不仅通过现代化的发展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将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固化为知识体系,牢牢把控着现代化发展的解释权和话语权,从思想和观念的层面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在垄断话语霸权的主体叙事中,现代化像私有财产一样,被西方国家宣示为自家独有的存在,给现代化打上了深深的西方烙印,也就毫不掩饰地将“进步”和“西方化”的标签堂而皇之地赋予给了现代化。同时,在其“现代化”的话语迷雾下,“落后”“传统”便与东方画上了等号。

  同其他非西方国家一样,近代中国也无法回避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裹胁下,被迫开启了现代化发展进程。在斗争和探索中,实现民族独立和摸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历史地联结在一起,孕育出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夙愿。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仆后继,在“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反复摸索中,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不负使命,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走其他任何道路都是死路,只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才是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突破了现代化发展的西方模式,一个区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式和发展路径完整地呈现出来,使现代化具有了深刻的“中国式”的范式价值和典型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地区别于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其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世界上所有非西方国家,几乎没有谁不想独立自主地开展现代化建设,然而,却鲜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历史的选择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强大的政治权威和领导力量,并带领人民按照本国实际和设想来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本质地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推动“四个现代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走出了一条既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方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又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与本国国情的深度结合。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范式价值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它不仅现实地回应了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发展并非唯一道路,也通过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赋予了现代化发展以人类解放为方向的价值内涵。

  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历史性概念和范畴。在人类摆脱“人对人的统治”“物对人的统治”,走向自由解放的进程中,现代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革命性变革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革命性变革而深刻调整的历史过程。事实上,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历史范畴,不可以用形而上学的思维和封闭僵化的标准去衡量和界定。也就是说,现代化不存在所谓的统一固化的指标体系,只有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具体的历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和方式。

  同样,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亦没有固定模式和统一标准可循,而只能立足中国实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守正创新,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契机,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的阐释。首先,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提纲挈领地对中国式现代化给予了基本定义。紧接着,报告又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解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人口规模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地区、民族抑或共同体,有过十几亿人口规模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凸显了中国特色,更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难度。从价值导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享有的现代化,而是十四亿多人口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文明形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富足,也同样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协调促进的现代化。从生命意义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向度向大自然一味索取甚至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现代化,而是更注重生命意义、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作生命共同体永续发展基本要求的现代化。从发展格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野蛮征服和血腥掠夺的现代化,而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现代化。这样,党的二十大报告就从人口规模、价值导向、文明形态、生命意义、发展格局等五个方面,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虽然,现代化没有全球统一的指标体系作为界定的标准,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所透射出的实践张力。

  三、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伟大实践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擘画了宏伟蓝图。

  西藏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发展特征,使得西藏现代化发展必然具有着立足西藏特殊地域实际而展现出的个性化特征。然而,西藏现代化建设绝非游离于中国式现代化之外的孤立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实践构成。因此,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国家整体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伟大实践。

  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伟大实践,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全面贯穿到西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西藏各族人民最坚强的依靠,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西藏得到贯彻落实,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凝心聚力、勇毅前行。

  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伟大实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充分立足中国国情和西藏区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伟大实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和发展好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西藏各族人民。

  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伟大实践,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继续深入扩大开放,努力破解影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伟大实践,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坚决做到“六个表率”,在工作中不断涵养和增强斗争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通过顽强斗争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新天地。

  蓝图已经绘就,任务艰巨繁重,西藏各族儿女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而团结奋斗。(执笔:毛奇)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