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诞生地蓝毗尼花园
(一) 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有很多大小国家,有些国家是由国王统治,有些国家是由几个王族联合起来统治。在那些小国家里,有一个国家叫做迦毗罗国,建立在喜马拉雅山的边缘,罗波底河的北岸,由一位释迦族的净饭王在统治着,他的王后名叫摩耶夫人。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结婚后,过着快乐的日子,好多年后,夫人怀孕了,快到生产的时候,就请求国王许可,回到她自己的家乡天臂城去生产,这是当时印度的风俗。净饭王高兴的答应了,并且命令随侍的队伍做好准备,又派人修好夫人所要经过的道路。当夫人到蓝毗尼园(佛祖诞生地,位于尼泊尔南部蓝毗尼专区鲁潘德希县波陀利耶村)时,正是藏历4月15日(公元前624年)。因为时间将近中午,天气很热,夫人想在树荫下休息一会,就命令随侍的队伍停下来。没有多久,正当夫人走来走去欣赏风景的时候,在满是各种鸟儿和蜂群的娑罗树下,生下太子。摩耶夫人和太子返回迦毗罗城,净饭王见到新生的太子,心里非常欢喜,并派了许多宫女、侍臣照顾夫人和太子。 迦毗罗城外,一群山上,住着很多修道仙人,仙人中有一位年高的长者,名叫阿私陀,净饭王和全国的人民对他都非常尊敬。当仙人知道净饭王喜得太子,就赶来迦毗罗城的王宫,为太子占相。仙人注意观看之后,觉得太子具有非凡的德相,非常高兴,面上露出喜悦的微笑,但他接着又泪流满面。净饭王便问仙人为什么又喜又悲?仙人说:喜的是太子具有大丈夫的相貌,将来成了正觉,智慧福德庄严,会成为人天的至尊导师;我流泪是因为感叹自己衰老了,当太子将来获得正觉做了救世主,我却没有机缘听到太子的教诲。 太子生下的第五天,净饭王集合了很多学者,为太子举行加髻和命名典礼。选定“悉达多”为太子的名字,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 在太子命名后的第二天,摩耶夫人就因病去世,净饭王就让太子的姨母波阇波提抚育太子。太子渐渐长大,到八岁的时候,国王就聘请各种名师,进宫教育太子,教太子读书、作文、算术、射箭等。当时生在王族中的男子,所受的教育,就是英勇的武士教育,但净饭王发现太子从小有很强的慈悲之心和修道思想,心里非常烦乱,假使这种思想不消灭,恐怕太子就要舍弃国家,离他而去,就没有王子来继承王位。为了挽回太子的心,只有让他在王宫里加倍地享受快乐。于是,便命令工匠兴建三座美丽的宫殿。 第一座宫殿,是用最好的香木建造,里面的空气温暖,设备舒适,作为太子的冬宫。第二座宫殿,是用磨光的大理石建造,作为太子的夏宫。第三座宫殿,是用上等的砖建造,屋顶盖上青绿的瓦,作为太子雨季来临时的居住处。在三座宫殿的周围,净饭王又命令建造美丽的花园,园中有水池,池中栽有各色的莲花,让太子在里面骑马散步,怡情享乐,令太子心情愉悦、快乐舒适。
►佛陀十二相成道
(二) 时间过得很快,太子已由童年进入青年了。可是父王所赐予的各种物质享受,经过太子的深思,仍然觉得没有什么价值。原来国王以为这样做,会使太子快乐,但是毫无效果。国王召集群臣商议,问群臣,还有什么方法,能够使太子不舍弃国家,不去当宗教师。群臣们献计说:要挽留太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最美丽的女子,与太子结婚;当太子和妃子过着恩爱的夫妇生活,他就不会去想别的事情,而且会依照大王的意思,将来继承王位。 国王认为群臣的话很对,便派他的大臣去觐谒善觉王,为悉达多太子向他的女儿耶输陀罗公主求婚,并举行了盛大婚礼。当时,太子才16岁(另有19岁之说)。这是全国普天同庆的一桩喜事。婚后,两人住在父王特别为他们新建的宫殿里,一切的布置,都是那样的华丽,使他们生活在欢乐与美满之中。 虽然净饭王选派人侍奉着太子,并把种种痛苦的情形阻隔在太子的生活圈以外,以为太子不会再有出家的心念。可是太子并没有如他父亲所希望的那样快乐,太子很希望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净饭王经不起太子的苦求,有一次出游,太子看见一个老人从路边走过,他连忙问仆人这是什么?因为从来没有见过。仆人说:这是老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后来又遇到了病人和死人。生、老、病、死之情景,使他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悉达多太子回到王宫,在自己的寝室,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沉思那些见过的事情,最后太子自言自语道:真是太可怕的事情,世界上的人,总有一天要死,没有方法防备。关于这件事,必定要有一种方法来躲避,我要尽力找到方法来脱离这种苦难,为我自己、父亲、耶输陀罗和一切众生,不再笼罩在那可怕的生、老、病、死的力量控制之下,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找到解脱痛苦的方法! 后来,当太子骑马在园里玩耍时,见到一位出家人,披着修道者的黄色袈裟,太子注意看那位出家人,猜想他的心中正充满了安宁和快乐。太子便问车夫:这种人的生活情形怎样? 车夫说:这位修道者是“出家人”,他是在寻求解脱世间痛苦的方法。太子很高兴听到“出家人”这个词。此后,太子整天快乐地在园里静坐,他的心里萦绕着“出家”的念头。那时,有人告诉太子,他的妃子已经生了一位可爱的王子。但是太子没有表示欢喜,内心反而感到沉重,漫不经心地说:“圈子套住我了!圈子套住我了!”因为太子这样说,人们就为新王子命名“罗睺罗”,意思是“圈子”。从罗睺罗出生的那一天起,和悉达多太子住在一起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太子完全变了,变得比以前更严肃了,更爱深思了。 净饭王心中很忧虑,便想再尽最后一次努力,于是通令全国,寻找最聪明最美丽的歌舞女子,长期住在太子的宫里,表演各种美妙悦耳的歌舞,但是这些并未能引起悉达多太子的兴趣,反而使他感到厌烦。太子决意要挣脱这些扰乱心神的东西,立刻出去寻找真正的快乐,解脱一切痛苦。
►佛陀在阿奴摩河边剃发出家
(三) 一天半夜里,悉达多太子醒来,见到歌舞一天的宫女们都疲倦地睡在周围,每个人都是披头散发,脂粉残脱,袒胸露胯,姿态丑陋,太子不由心中一惊,感叹道:这世界上有许多事务都是虚假的啊!我要解脱这一切,我不可再踌躇、再犹豫了。于是,悉达多太子静静地站起来,没有扰醒她们,轻轻地走出房外,命令车夫牵出他的犍陟马来。当车夫去牵马的时候,悉达多太子想道:在自己未走之前,应该去看一看新生的王子。太子来到妃子睡的房间,看见夫人正把王子抱在怀中熟睡。太子想道:我如果移开夫人的手,她就会醒来,她醒了,就会阻止我出家。现在我必须要走,当我什么时候寻找到了真理,再回来看儿子和他的母亲。悉达多太子在非常寂静的夜里离开了王宫,没有扰醒一个人。太子骑着有灵知的犍陟马,出了城门,只有车夫跟随,没有人阻挡。走了一会,太子拉转马头停住,在光明皎洁的月色之中,最后观看迦毗罗城,但他出走的意志是坚决的! 悉达多太子骑着犍陟马,在黎明的时候,到达阿奴摩河岸,太子从马上下来,站在沙滩上,换下身上穿着的各种贵重衣服,交给车夫,命令车夫带着宝服和犍陟马,回迦毗罗城,转告父王。这时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已是29岁(公元前536年)。离开祖国去出家,是为自己和众生,找寻解脱一切痛苦的方法!
► 陀初转法轮
(四) 当车夫带着宝服和犍陟马回迦毗罗城后,悉达多在靠近阿奴摩河岸的阿耨比耶芒果林,住了七天;之后,继续向前南行,到了摩竭陀国的国都王舍城(今属印度比哈尔邦那兰达县),国王叫频婆娑罗王。早晨,悉达多在靠近城市的一条小河里沐浴后,像其他的出家人一样,进城托钵化斋。王舍城的人民,见到悉达多的相貌和普通的出家人不同,所以就以最美味的食物供养悉达多。化到食物之后,悉达多出了王舍城,向波陀婆山的方向走去,进食化来的食物。从那次进城化斋以后,王舍城的人民就把消息传开了,说有一位相貌与众不同的出家人,庄严无比,仪态高贵。这消息传进了王宫,频婆娑罗王听到之后,就派王子去跟踪探听,最后知道这位出家人,就是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是继承王位的人;但他舍弃了一切出了家,入了沙门,为了寻找方法使众生脱离生、老、病、死的笼罩。频婆娑罗王知道后,就去波陀婆山,请求悉达多到他的都城里住,为了方便供养食品及各种用物。但悉达多婉拒了这个好意,他说:在未达到目的之前,自己不能只住在一个地方。所以,频婆娑罗王请求与悉达多相约:当达到目的(获得正觉)之后,第一次请先到王舍城,度化他和他的人民,悉达多答应了国王的请求。 悉达多出了王舍城,向阿罗蓝仙人住的地方走去,阿罗蓝是当时一切学说中有名的学者之一,成建立了很多传授学说的地方。悉达多跟阿罗蓝仙人学习,非常精进勇猛,直至他的所知所行和老师一样。阿罗蓝仙人教给悉达多的知识,只是修习禅定的方法,使心中寂静,不知觉有事物在此界或他界存在,然后安住在喜乐的禅定中。但由于这种知识还不究竟,不能使悉达多满足,不能使他清楚地知道横阻在他心里的生、老、病、死问题。所以悉达多离开了阿罗蓝仙人住的地方,继续去各处游学,访求知识超过阿罗蓝仙人而能够教他的人。 后来悉达多知道了郁陀罗迦仙人的消息,说那仙人有很高的学问和道德。悉达多就去这位仙人住的地方,亲近他,做他的弟子,精进勇猛地学习和修行,直至学问和他的老师相等。悉达多仍然不满意郁陀罗迦仙人的学说,他教的结果,高过阿罗蓝仙人,使心中寂静到对一切事物完全没有知觉,说有生命存在也不是,说没有生命存在也不是。虽然保持心境到这种地步,也还不能清楚地了解横在自己心中的生、老、病、死问题,悉达多又离开郁陀罗迦仙人去向别的地方。
►佛陀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牛奶
(五) 这次,悉达多决定停止去往各处求知,只想单独用自己的智慧和精进寻找真理。当他来到摩竭陀国,进入优楼频螺村的时候,看到一处很幽静的地方,地势平坦,林木茂盛,靠近河流,有清凉的水,缓缓地流着。于是,他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用各种很特别的方法修苦行。那时,有五位修行者跟随悉达多修学,他们侍奉悉达多,相信他精进忍辱和舍弃一切而修苦行,一定会达到正觉的目的;当他正觉了,自然会用觉悟的真理,教导他们这些当弟子的人。悉达多用各种很特别的方法修苦行,最后开始减食,直到完全不吃,身体很消瘦,骨骼也都显露出来,但心志丝毫不退,继续精进修苦行,坚持6年之久。 不久,悉达多渐渐的认识到一味地苦行达不到大彻大悟的道理,于是决定结束苦行。先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他身上6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的牛奶,恢复了体力。随从悉达多的5人见他这样做,都以为西大的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悉达多,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菀去继续他们的苦行。一天,悉达多走到靠近河的娑罗树下静坐,精进修行,希望在无人往来的寂静夜晚,证到正觉。天黑了,悉达多离开桫椤树,走到预先选定的大不菩提树下,江路中遇到的担草人苏谛耶供养的芒草铺成座垫,庄严静坐,面朝东方。悉达多发愿说;那怕身上的血液干苦了,肌肉瘦尽了,只剩下皮骨,若不达到最后的目的,我将绝不从这个座位上起来。那就是要找到使自己和一切终生脱离生死轮回之苦的方法。从那时开始,悉达多集中意志,提高心念,抵抗自然界的一切困扰,抛弃了过去那些虚假不实的快乐回想,他完全挣脱了世界上的一切妄想,专心一意地寻找真理。他追问:一切痛苦是怎样生起的?如何才能脱离一切痛苦?但由于悉达多还是一位35岁的青年人,心中仍出现过去在王宫里所经历过的各种欢乐的情形,那种种的魔影,引诱这悉达多的心,使他生起返回王宫享受快乐的欲念。但是,由于坚定的誓愿,悉达多以勇猛的心力,开始抵抗。最后,悉达多的抵抗成功了,他完全驱散了扰乱他的一切妄念。他的心中,就像没有风浪时的池水,平静而安宁,他是入定了。终于,乔达摩·悉达多35岁时在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下,证到了无上证得正觉,成为佛陀,世界因此而有了光辉照耀的明灯。这是在葬礼4月15日月圆黎明前发生的事。当佛陀证得正觉,解脱了人生痛苦之后,心满意足地享受着战胜烦恼、解脱痛苦所产生的无比快乐。单独一个人坐着修苦行的时候,因为身体太衰弱了,晕倒下去。这时碰巧有一个牧羊的童子经过,猜想这位圣者已经很多天没有吃食物了。于是,决定结束苦行,先到牧羊童跑回自己的羊群里,牵出一只母羊来到悉达多昏倒的地方,挤出羊奶给太子喂服。在他的帮助下悉达多苏醒过来,能够坐起。这时,悉达多觉得好了一点,开始想道:是什么原因会昏倒呢?又是什么原因觉得好一点呢?最后断定,如果没有牧羊童喂服的羊奶,在未达到正觉之前,就将死去。因为修苦行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未证正觉之前就将死去。过去的苦行只是残害了自己的身体,实在不是求取真理的正确方法。所以决定停止苦行,专门在心力方面更加努力精进,继续求取正觉。此后,悉达多每天早晨出去化斋,身体渐渐恢复到了从前的健康状态,肤色清秀如黄金。虽然悉达多已经很清楚,非常严格的修苦行,想要得到好的结果是不可能的。但是,五位修行者的感觉和想法与悉达多不同,他们仍然坚持认为,只有修苦行才是成正觉的唯一方法。当悉达多放弃了修苦行,恢复进食后,就认为悉达多已变成贪懒之人,所以一起离开悉达多,去往鹿野苑(今属印度贝那勒斯城)。尼连禅河沐浴中,洗去了他身上6年的积垢,走到靠近河岸的娑罗树下静坐,精进修行,希望在无人往来的寂静夜晚,证到正觉。天黑了,悉达多离开娑罗树,走到预先选定的大菩提树下,将路中遇到的担草人苏谛耶供养的芒草铺成座垫,庄严静坐,面朝东方。悉达多发愿说:那怕身上的血液干枯了,肌肉瘦尽了,只剩下皮骨,若不达到最后的目的,我将绝不从这个座位上起来。那就是要找到使自己和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之苦的方法。从那时开始,悉达多集中意志,提高心念,抵抗自然界的一切困扰,抛弃了过去那些虚假不实的快乐回想,他完全挣脱了世界上的一切妄念,专心一意的寻找真理。他追问:一切痛苦是怎样生起的?如何才能脱离一切痛苦?但由于悉达多还是一位35岁的青年人,心中仍出现过去在王宫里所经历过的各种欢乐的情形,那种种的魔影,引诱着悉达多的心,使他生起返回王宫享受快乐的欲念。但是,由于坚定的誓愿,悉达多以勇猛的心力,开始抵抗。最后,悉达多的抵抗成功了,他完全驱散了扰乱他的一切妄念。他的心中,就像没有风浪时的池水,平静而安宁,他是入定了。终于,乔达摩•悉达多35岁时在菩提伽耶(今属比哈尔邦)的大菩提树下,证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佛陀,世界因此而有了光辉照耀的明灯。这是在藏历4月15日(公元前530年)月圆黎明前发生的事。当佛陀证得正觉,解脱了人生的痛苦之后,心满意足地享受着涅槃的快乐,那就是在大菩提树下,战胜烦恼,解脱痛苦桎梏所产生的无比快乐。
►信众顶礼佛陀
(六) 好多天以后,当佛陀打坐在毕钵罗树下的时候,有两个商人经过,他们看到佛陀坐着,非常安详和喜悦,像是打了最大胜仗的人,正为胜利的战果而高兴,就把所带的最美味的食物,恭敬地供养佛陀,又惊异佛陀的言语和相好,请求佛陀收他们为弟子。两个商人,一个叫“多婆富沙”,另一个叫“婆利迦”,因为他们两人的皈依,就成了佛陀最初的一对在家弟子。 休息很久之后,佛陀开始计划以后自己应该要做的事。起先思念:我觉悟的佛法,是很甚深的,大多数私欲重的人,不容易接受。但是,佛陀以伟大的慈悲心和超人的智慧,认为:有些人的烦恼是比较轻的,有些人的私欲是比较少的,或者可以接受佛法,就像莲花从水底升出水面,吸收阳光一样,我不应该把光辉的真理,一个人静静地、秘密地藏着,应该去各处宣扬,使人们同样也能得到真理的利益。因此,决心弘扬佛法。 当佛陀做出决定后,就开始思考:我应该先度谁呢?起初想到自己的老师阿罗蓝仙人,但是获知阿罗蓝仙人已经去世了。又想到老师郁陀罗迦仙人,不幸也去世了。最后想到曾经伴随他在优楼频螺村修苦行的五位修行者,当他知道他们现在住在近波罗奈城的鹿野苑时,就离开优楼频螺村,去鹿野苑找他们。在鹿野苑当佛陀走近时,五位修行者注意地看着佛陀,发现佛陀是无比的崇高和庄严,有灿烂的光芒,这是他们以前没有见过的,有人很快地跑去顶礼,恭敬地从佛陀手中接过衣钵;有人赶快去铺好坐的垫子;有人忙去取水来奉侍佛陀。佛陀在修行者铺设的垫子上坐下之后,就对他们说:“诸位!我已经得到了不生不灭的涅槃之道,我要告诉你们,我要介绍给你们,假使你们听了,依照我的话去学习和修行,不久你们自己也能觉悟,不必等到来生,就在今生,在现在,在这里觉悟。”五位修行者听了佛陀的话,心中不免生起怀疑,并且提出种种的问题,与佛陀争论。佛陀说:“诸位!你们想想看,我以前同你们住在一起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吗?有没有告诉过你们,说我已经证到了最高的真理?”五位修行者承认,佛陀以前确实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就不再拒绝听从佛陀的教诲了。佛陀在鹿野宛(今属印度贝那勒斯城)为五位修行者“最初说法”,叫做‘初转法轮’。从那天起,佛陀就和五位修行者住在鹿野宛,当其中两位出去化斋的时候,就对留下的三位说法,当三位出去化斋的时候,就对另两位说法。五位修行者依教奉行,都像佛陀一样证到了正觉的果位,从此有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僧团。 彼时,佛陀带着阿罗汉弟子们去到王舍城,履行过去他与频婆娑罗王的约言,要向摩竭陀国的国王和人民说法。佛陀领着弟子们到了王舍城,住在一处叫“棕树园”的地方,以无限的慈悲心用种种方便的方法讲说教法,使频婆娑罗王和来听佛法的人民都能了解教法。当时,人们就表示愿意做佛陀的弟子,愿意皈依佛、法、僧三宝,成为佛教居士。并把竹林精舍供养给佛陀和比丘们居住。因此,竹林精舍,就成了佛教最初的寺庙。 有一年的3月15日,佛陀在竹林精舍开了一次弟子大会。那次大会的缘由是:1250位阿罗汉弟子,从各方弘法回到精舍,向佛陀报告他们弘法的经历,因为他们事先都没有相约,又正好在同一天中回来,这样的机会很难遇到,佛陀及阿罗汉弟子们都非常高兴。佛陀为了使弟子们依据同一个原则去弘法和修行,所以召集全精舍的弟子大会,教导三点精要:一、不作一切恶;二、行一切善;三、净除心中的烦恼。 当净饭王得到消息,知道他的太子已经证得正觉成为佛陀,住在王舍城时,就命令一位叫做‘迦留陀夷’的青年大臣,他过去是悉达多少年时期同玩的伴友,去请求佛陀回迦毗罗城:佛陀的父亲希望在世时,能见到佛陀一次。佛陀依照父王的意思,答应回国,并认为到了适合游化他们的时候。佛陀带着弟子们到了迦毗罗城,住在城外的尼拘树园,这是净饭王给佛陀和比丘们准备的精舍。净饭王从佛陀的手中,将钵接去,请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去王宫用餐。佛陀来到王宫食完净饭王非常精美的供餐后,就对父王、亲戚、以及当时在场的臣民说法,详细解说自己觉悟的真理,也就是消除一切痛苦的方法。当时,在那里听教的人们都明白了教言,信受奉行,表示要永远做佛陀的弟子。后来,佛陀依照净饭王的请求,带了两位上首弟子,去耶输陀罗夫人所住的地方。夫人因为不能像别人一样来听法,心里非常伤心,佛陀大慈大悲,先叙说夫人过去的美德,然后说法给她听。这时的罗睺罗王子,已经七岁了,后来佛陀度他出家,成为佛教中第一个沙弥。除了度罗睺罗为沙弥以外,佛陀还度了他的从弟难陀,以及释迦族中其他的王子们出家。迦毗罗城的青年男子,跟佛陀出家的也很多。 随后佛陀在北印度游历传教。旱季,佛陀派弟子出去传教,自己也亲自做表率;雨季,停止云游布道三个月,称为“安居期”。佛陀及僧伽分别在各地集中住在一起,过着自我节制、聆听教诲与互相服务的修行生活。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赠的祗园精舍,后者有频毗沙罗王在王舍城迦兰陀长者捐赠的竹林所建的精舍,这两处精舍是佛陀对众人说法传教的重要场所。 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以后,佛陀的姨母波阇波提和揶输陀罗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人们加入僧团在开始的时候并无严格的准入制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学说,不分种姓贵贱,均可加入,在僧团内部过着平等的生活。后来,为了防止僧团的混杂,避免与世俗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其他伦理道德相抵触,使僧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才制定了奴隶、负债者、杀人犯、盗贼(悔过的除外)、残废人、病人以及年不满20岁者不能加入僧团的具体规定。 佛陀在创立僧团的同时,还给在家的信徒以相应的地位。凡遵守不杀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弟子,他们的修行同样可以证得涅槃。相传,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和优婆夷(男居士和女居士)。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佛陀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留阿难陀一人随从,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处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过后,又继续起程,向西北地区巡游讲法。到了末罗国的波伐城,驻锡铁匠纯陀的芒果林中,并吃了他供养的食物。食后,佛陀中毒腹泻,病情转重。行至离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林,又为求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使他成为最后一个弟子。临终前,他告诫弟子要依法精进修行:我去世后,我所宣讲和昭示的真理和律令就是你们的导师;众比丘,诸蕴本性无常,汝等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我般涅槃其实已至。 藏历4月15日(公元前485年)夜间最后一更,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外林中的两棵娑罗树之间进入涅槃,时年80岁。 (《西藏佛教》汉文版编辑部整理)
►佛陀涅槃地(拘尸那迦城)